2015/6/4

Computex 2015 Taipei 高峰論壇 「雲端跨界‧智慧物聯」-軟硬整合關鍵下一步



昨天參加了今年Computex Taipei的高峰論壇,聽施振榮等幾位業界高階主管談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在場的聽眾們大概都是期待他們幾位提出幾個明確的方向,讓台灣高科技產業能夠有所依歸。如果是想聽到這樣「簡單的答案」,那應該是失望的;但是如果是由「了解趨勢與方向」出發,個人覺得還是很有收穫的。

第一,物聯網時代的新理念

施振榮大聲疾呼他所倡議的「王道哲學」,也就是「永續經營」、「為人類創造價值」、「利益平衡」。說起來好像有點玄,但這與近來流行的一個名詞,「B型企業」,我認為是不謀而合的。施振榮唾棄美式企業「贏者全拿」 (winner takes all)的思維,他認為東方王道精神才是未來的主流思想。

因為物聯網所帶來的革命會產生zero margin cost,因此未來競爭不再是「零和」,而在於如何創造更多價值 (create value)。透過新的科技,將可以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但是未必相對的收取更多的費用,甚至還是持續「免費」。因此過去大家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模式將不再存在,因為原來就是「零」。

第二,未來高科技產業必須轉型的方向

施振榮開宗明義提出台灣高科技應該由「硬體」思維轉型到「硬體」+ 「軟體」 + 「服務」,才能走出現在的低潮。

這個想法跟我的觀察一致,過去台灣善於 「cost down」,接單然後想辦法透過經濟規模降低製造成本來賺取利潤,但是國外品牌則是善於 「create value」,如Apple打造整個ecosystem,同時提供硬體、軟體與服務,提高消費者黏著度,提供更多價值。台灣目前還是期待某品牌能夠推出一個「device」橫掃千軍,然後台灣可以接到代工的訂單。

但是目前物聯網的發展都是以某個應用情境 (user scenario)為主,為了要呈現這樣的應用情境,除了硬體外,都必須搭配相關的軟體來提供對應的服務;而其中硬體勢必要能夠非常低成本、可靠,但是又必須要與軟體相互搭配 (software-defined hardware),因此台灣高科技對於這一點是不能夠再以過去的思維來操作。

第三,積極投入、創業精神、業務模式

ARM的副總裁Ian Drew,提到目前物聯網給了學生、年輕人、創業家許許多多的機會;施振榮也說,物聯網是給年輕人的機會,而不應該是由他這樣70多歲的人在推,因為他沒有心力與體力了。聯發科的行銷長也提到當他們提供年輕學生這些科技時,他們可以發揮創意、設計出很多令人驚艷的應用。

因為物聯網這些機會,基於過去電子製造的經驗與環境,台灣其實有許多的機會。教育、創投等可以積極推動創業,讓年輕一代積極投入這些運用,為台灣開創一個新的局面。而現在就像70年代電腦興起一樣,百家爭鳴,有著許許多多的機會,對於年輕一代正是大好機會。如果還是期待政府有所作為,或是僅想進去一個企業當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那台灣的未來堪慮。

但是不可諱言的是,目前物聯網運用的商業模式仍待開發、創造。在zero margin cost的情境下,已經沒有辦法像過去那麼直接的透過買賣軟、硬體來收取費用。Google提供很多有趣的服務,而且是免費的服務,他們沒有對消費者收取費用,但是藉由對於消費者一些分析來對廣告商收取費用。諸如此類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成為物聯網時代各家企業或新創團隊最大的挑戰,也是成功的關鍵。


物聯網將在許多面向帶來革命,或許不是現在或是幾年內,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必然。在工業上會帶來革命 (工業4.0)、在金融業會帶來革命 (bank 3.0)、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庭、零售...等等都會慢慢的改變。台灣將在這一波浪潮下走到哪裡?那就看大家先在心態上怎麼調整了。

沒有留言:

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問題與資料的考量

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決策與行動)。因為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變成顯學之後,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顧問來討論、聽取案例,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silver bullet),甚至採購一些軟體...